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关系 现在的内蒙古和蒙古国在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尽管都是蒙古族,但彼此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

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

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到了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
今天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由昔日的漠南蒙古诸部演变而来,而蒙古国则源自于漠北喀尔喀蒙古。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除蒙古族外还有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

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是喀尔喀蒙古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有区别),此外也有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达里岗嘎、扎哈沁、乌梁海、达尔哈特、土尔扈特、厄鲁特、明阿特、巴尔虎等蒙古部族组成,少数民族则有哈萨克族、霍屯人、查唐人、图瓦人、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华人。

13世纪蒙古人先后发明了两种蒙文:一种是成吉思汗命回鹘人塔塔统阿根据回鹘文创制的回鹘式蒙文,一种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69年命八思巴根据藏文创制的蒙古新字(如今一般通称八思巴文)。忽必烈颁行蒙古新字后回鹘式蒙文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然而蒙古人退回草原后又逐渐恢复了回鹘式蒙文的使用。
到17世纪回鹘式蒙古文发展出两大分支:其一是如今通行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蒙文,其二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于1648年将原本通行的回鹘式蒙文改造而成的托忒文——这是一种只使用于卫拉特方言区的蒙文。
当时漠北喀尔喀蒙古使用的是和漠南蒙古诸部一样的文字,然而自从蒙古国独立以来由于长期深受北方大国的影响,于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蒙古就试图根据拉丁字母对蒙文进行改革。
1942年起拉丁蒙古文开始试用,1946年正式使用。然而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国又将拉丁蒙文改为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斯拉夫蒙文(在国际上又叫做西里尔蒙古文)。由此形成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在口语上相近,但书面文字差异巨大的现象。
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由于在历史上长期和汉人有各种各样的交往,因此在保留了蒙古传统的基础上较多也会使用汉语、汉字。蒙古国除使用蒙语、蒙文之外较多使用的是俄语、英语。同时蒙古国在生活方式上也受俄国文化影响较深,尽管他们还维持着蒙古传统的喇嘛教信仰,但已是一种东正教化的喇嘛教,蒙古国的婚丧嫁娶都不难看到东正教礼仪的影子。